Sunday, December 16, 2018

為什麼台灣企業對於創新是這麼的恐懼


為什麼台灣企業對於創新是這麼的恐懼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會遇到這種狀況,剛要開發一種新產品的時候或者是新技術新概念時,問老闆或問顧客有沒有興趣, 他們第一件事情就是會問市面上有沒有相同的產品(這個技術是否已經成熟已經存在)?當這項產品是首創的時候他們又會對這個產品沒有信心,他們會感覺市面上沒有賣就是沒有市場。反之如果回答市面上已經有這個產品的時候,他們又會質疑我們對於這個已經存在的技術和產品是否有競爭力,要拿什麼跟人家拼。

要拿什麼來跟人家拼最後都還是削價競爭然後再剝削自己的員工,這基本上都是台灣企業一貫的技倆,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如果市面上已經有這樣子的產品和技術那我們怎麼可以說是首創!既然不是首創跟在人家屁股後面又何必須做!也就是說台灣企業對於創新是相當的恐懼,他們不能去信任新的東西或技術可以帶給他們進步與獲利。

創新就是和競爭對手拉開差異化創造不對稱的價值
用一個生活化的例子來說好了:倫敦的珍珠奶 第一間倫敦的珍珠奶茶店並不是台灣人開的,好像是一個羅馬尼亞人來到台灣觀光發現這是一個好東西,便鼓起了勇氣在倫敦的Piccadilly circus創設了第一間的珍珠奶茶店,開店的時候相當誇張排隊要排一個半小時並花上三到五鎊錢(NTD 150~250$以當時的匯率換算)才喝得倒一杯珍珠奶茶,裡面的員工全部是新手完全沒有經驗,做一杯珍珠奶茶七手八腳手忙腳亂, 但客人還是買單。 珍珠奶茶這個東西在倫敦的華人圈我相信早在十年前就有人提議想要開店,只是大家都對產品沒有勇氣對自己沒有信心,等到第一間珍珠奶茶店成功之後又一窩蜂的像蛋塔一樣到處開店。

首創店能夠創造的利潤和名聲是後面跟在後面的人完全無法企及的,首創店他可以避開削價與競爭創造出一個完全的利潤空間,就像是珍珠奶茶台灣三四十塊而在英國可以賣到4,5倍,另外就是名聲,就衝著你是第一間創始店客人就是會買單絡繹不絕的到你這邊光顧,連廣告打都不用打,誰也不會在乎你的企業有什麼不成熟的問題,這種效應是台灣的紅海市場沒辦法想像的。

我再用一個電子產業的反向例子來說,我有一個朋友在賣回收切削油的設備,這時候我才知道原來切割晶圓光是在切割的鋸子和切削油就會產生非常高的成本,這個設備就是幫客人省成本,他們公司還派我朋友這個具有機械背景的工程師來進行業務要向客人解釋設備有多好,哪知道這個電子公司買設備的理由根本不是為了成本考量,就只是只是一個理由其他公司都有買所以我也要買,令人噴飯跟嗤之以鼻的理由三千多萬的設備就這樣買下來,能夠怎麼幫你省錢幫你賺錢他們也不想知道。

反正別人怎麼做我就跟怎麼做這樣最不會失敗,這種觀念原來也不只是存在中小企連大型電子公司也會發生,再來我想聊一聊競爭力,原來很多晶圓廠(像是DRAMLCD、太陽能也算是)企業本身並不是具有很強的競爭核心,成立公司的目的只是看到未來產業可能會往這個方向走,然後就開始集資炒股票,而設備更生產流程對他們來說並不重要,反正設備供應商會教我們怎麼使用,耗材和化學品供應商會教我們怎麼cost down,因此一旦產業發生的變化本身也沒有研發能力等技術核心,市場但發生變動或者是對岸大陸大規模的扶植這項產業遍地的工廠一旦蓋起來就完全沒有競爭力了,而且對岸還有政府補助出口補助,產線又是一條龍可以cost down。連核心關鍵技術都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在設備供應商手上,他們也不可能只做我們一間生意,競爭一旦起來真的真的真的是等死不意外。

中國和台灣大部分的中小企業的創立都是從老東家那邊學徙學技術再自己跳出來,好一點的就是偷走技術,狠一點的連人才都一起挖走,賤一點的連客戶都通通帶走,再加上台灣經濟起飛是靠代工起來的,就是一個勞力密集的產業只是需要資本買機器透過偷來學到的技術就開始生產,產業的自主研發核心是致要的關鍵,那種偷來技術來開工廠的企業那又是否能夠有應變環境變化和新技術的能力。

但如果1個企業主或是主管經理能夠對各項生產的細節能夠有所了解,都是可以幫企業省下相當多的錢。 ERP(企業資源規劃)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等一下透過電子表單的方式,讓各部門能夠透過電腦協調生產,確實一鍵搞定訂單出貨生產會計............這會是一個很夢幻的事情,但事實上我有聽說很多企業花了上百萬元要來建製這個系統,最後的結果是失敗的。等於說一個企業求進步的出發點卻被一些內部或者是系統的因素所打斷。以前我做過工人我知道做工人的心態只要把自己本份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老闆交代的事情新增加的任務一定會相當的排斥,如果有一個新技術過來那對於整個生產的流程那會是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做工人的已經習慣了這個生產的流程,尤其是那種熟練就好盡量不用腦的工作,有新的改變必然是很排斥的,工人如此做老闆的也是一樣,現在賺錢賺爽爽的為什麼要去改變呢?當然如果知道ERP是在幹嘛以及非常清楚自己公司需要什麼樣的資訊統合,其實光靠網路和微軟的office ACCESS + Excel都是可以做到基本的功能,內部員工當大家都已經很熟悉要怎麼操作的時候這時的阻力自然也就少,再花個幾百萬請專業人士來建製ERP也不遲

所以站在企業的立場來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還是會面臨失敗的結果,額外的努力卻還要面臨失敗的風險,自然就會害怕,就像小朋友一樣痛了個一兩次就不敢摸了。但路還是要走問題還是要面對企業還是要成長,小朋友學走路不可能因為摔了一兩次就不敢走路,人和企業也是一樣跨出去才能夠成長。

 現在我們來聊一聊做老闆的如果投入了幾千萬的設備下去,有沒有可能會失敗呢? 如果沒有同行做過同樣的事情來參考當然就會有很高的風險,先不提市場的問題了因為範圍更廣,新的設備機械是否更具有競爭的能力他是否還有其他隱藏的成本?操作人員會變得複雜需要雇用更多的人或是其他維修的潛在因素?放心這個設備廠商的業務會跟你講,只是隱藏成本和潛在因素這個要開口問才問的到答案,我們更容易忽略的是新的東西買過來是否能夠解決問題還是製造問題!1990年之後台灣全國國民普遍都可以感覺得到未來的趨勢電腦的趨勢,因此不管是家庭或者是公司都大量的購買電腦,但是到現在我老闆辦公桌上面的電腦最大的功能就是給他玩接龍,電腦不同的使用可以發揮不同的價值,工廠設備也是一樣,員工也是一樣。

也就是說不管是新技術新設備或者是管理軟體上面的ERP,我們必須很明確的面對企業自己的問題,並用來解決問題的方法再思考所謂的管理和策略最終才進行這種設備的開發或是業務的企劃(另一方面解決客人的問題這就是市場!) ,去針對問題進行各方面的思考,我講一個具體的例子,我們公司推出的新技術裡面試需要所謂的反應槽,現在工廠量產的大概是最高可達5公噸的批次產量,但是我們在國外的客人會需要的用量會達到每天200600噸,這光是機械成本就會佔了相當高的問題,反應槽的攪拌又有各種的形式,我自己提出來了自己的方法設備製造商他們都一一否絕了,所以我不得不去思考為什麼我的方法出了什麼樣的問題,所以真正問題的核心在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攪拌方式可以促進他的混合效率,一定要看到這個問題點才能有辦法在設備成本上面進行改進研發。

我是因為聖誕節快到了剛好看到一台桌上型的麵粉的攪拌器,才知道原來德國的麵粉攪拌器和其他國的一樣就是不一樣,麵粉的攪拌效率和均勻度就是和別人不同,別的牌子就是因為裡面的機械構造不同就會造成攪拌不均勻也就是會造成麵粉發出來的麵包不好吃,等我們公司需要的反應槽到底是需要什麼樣的攪拌方式才會更加的優化,了解之後才能夠在各種廠牌的機械甚至於自己手工做出土製的產品進行調整。又好像滾筒式的洗衣機和亞洲日本的這種直立式洗衣機工作原理就是不一樣了,了解到自己的問題再去尋找可以改進的設備,尤其是面對那種上百上千萬設備

當一個老闆有敏銳的鼻子聞到說要開往什麼方向去進行研發的時候,聽到的反對聲音除了來自於員工內部的反對,外部還有可能會來自於配合的機械廠商供應商,他們有他們的專業是需要參考,但如果一個企業主老闆自己有研發的能力經過反覆的實驗有的時候還可以推翻這些專家的經驗。我個人是建議如果經驗技術在各方面都是創新不成熟的狀況下,不管機械供應商是否贊成,自己都要進行小型的杯盤實驗,要相信自己是成功人士總有自己獨到的直覺但同時還要有科學的實驗精神,而在實驗成功之後再擴大變成一個小型的實驗工廠,等小型實驗工廠試操作都可以量產之後在外包給外包廠商,這時候錢不見得要怕別人賺,核心技術已經掌握在自己手上, 外包給別人一方面就是提醒自己我們的精力主要還是用在賺錢上面不是在搞這些機械,把這些多出來的精力用在做生意上面,而承包商拿了錢就要把事情給我做好,我們可以進行品質上的要求,有問題或者是在拿翹的時候就給我到實驗工場去好好參考。

總結:
企業主不敢進行創新一方面是看不到他所帶來的利潤和效益,再來就是固有的傳統工作模式思考模式僵化固化
核心關鍵技術是公司的命脈,到底應該要掐在誰的手上
新技術新設備它不是玩具,一定要經過實驗室的驗證,加上小型實驗工廠之後才能擴大規模量產,這樣問題在小的時候就可以解決了,員工操作的內部阻力也可以解決, 設備廠商也沒辦法在中間偷斤調倆從中作梗
解決問題到底是解決誰的問題?問題解決下去是變複雜還是變簡單, 越簡單的方法才能越能解決問題與更具有經濟和生產效益。
光是知道市場趨勢而貿然添購設備並不是一件聰明的事情,玩接龍並不能發揮電腦的真正效益
停止思考就會任人宰割,有時候企業內部的主管和員工並不會喜歡自己的老闆很會思考,內部意見的協調妥協往往會造成公司進步的阻力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18



最近才比較能體會什麼叫時尚,中、港、台電影一旦要呈現一個人很有錢,就是後院弄個泳池再弄幾個比基尼洋妞烤BBQ就這樣,再不然出個外景到歐美大城的大景點晃晃.....就這樣。名牌穿在身上就是時尚?但很遣憾的是用這樣的概念台灣做不出時尚做不出品牌

法國我不清楚,他們有一套很特別的邏輯我聽過一些但我不全懂我就不亂猜,英國呢?我的攝影老師以前留英時交作業交出美到可以做名信片的風景照結果被當掉,他同學拍一星期沒洗的廚房碗盤拿到高分,因為它有故事。我更覺得是因為這更貼近人的生活能產生共鳴才拿到高分。

而我在英國我看到的,穿名牌是時尚嗎?算是吧,至少在英國也是吃得開,他們重視外表,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也可以讓人閉嘴,省下自己很多不必要的麻煩與歧視,包括財力因素等因為大部份本地人己經買不起名牌這種爛理由爛方法。但它不是萬用的,爛用就會變成穿著衣服的猴子,這未必是好事。

以前我的室友的男朋友,一個法國人,骨子裡熱愛英國文化,熱衷於Mod fashion,它是一種60年代的文化,穿西裝騎改裝偉仕牌,聽5,60年代的音樂,甚至有酒吧定時有專門的活動。這是一種把自己打拌的很體面才出門的文化,我覺得很好,因為小時候就有聽說義大利人出門出門就會把衣服穿好、頭髮弄好、車子洗好打好蠟才出門,相比之下台灣的痞子文化藍白+T恤+短褲弄出來的城市不是沒有文化,只是給人感覺來到比較先進的菲律賓而以。

英國不論男女時裝雜誌或是百貨公司雜誌所呈現出來的,是各行各業各地的人他們可能會鑽研某些東西或興趣,而呈現出他們的“生活型態”與意念是如何執行出來的,所以超有錢的人生活不單單只是騎馬養花喝茶,可能是花巨款乘風帆船在海上受苦受難,登山在極地探險,就算不用飛天遁地也可能徒手自己動手在深山上打造小木屋,有可能過著野人的生活也有可能是開著超級跑車到深山的湖邊打造小木屋忙著劈柴且湖上停著他的私人小飛機。

我常常會說生活就是道;且身外無道。這一些人本可以養尊處優卻又回到原始的生活去挑戰自己,除了鍛鍊自己的心智更是要鍛鍊自我實踐,像是在英國的拳擊俱樂部裡面看到裡面打拳的女孩子看起來胖胖一元錘錘但我打從心裡佩服她, 他們這種自我挑戰的意志力比我還強,不一會兒打到滿臉是血都無所謂,等到練習結束之後走出來我才看到他們不是開賓士就是開BMW,我已經覺得我不是看外表的人但又很多東西是超乎我們的想像。這些人不斷的在打造自己的生活品質,用自己的信念去實踐,不管是身體健康和心靈平靜或是生活環境趣味,我才了解這種生活與追求就是他們所謂的時尚。

窮人有窮人的玩法;有些人有有錢人驚人的玩法,物質上它是有界限的,但他們彼此可以透過交流發現彼此不同的樂趣。

台灣因為忙碌的生活或者是早期賺錢賺得太容易了(教育制度也是有關系的),大部分的人都沒辨法好好想一想自己在忙什麼自己要追求什麼,甚至於自己正在做什麼也不是很清楚, 過去的棒球、籃球熱潮也是與我們的過去生活與記憶產生共鳴,腳踏車的熱潮現在還是有,它持續的還在我們生活周遭作用。 我覺得只要某一種文化他可以表達現在或者是過去某一個時代的記憶,呈現出那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意念這就是時尚!

我會寫這一段文字是因為這一陣子看到一個臉書的留言, 聖誕節要到了希望台灣人支持台灣人自己的品牌, 他們的網站做得非常的好不論設計、平面攝影、影片都製作的非常用心,但是售價非常的貴,一個磁杯打折之後要三千台幣(雖然功能性不同,但比較起來英國的骨灰磁杯聞名世界也才不到他的半價甚至過季品更便宜), 我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是品牌,因為他們行銷做了這麼的用心我都很想向他們學習,但總是感覺他們的品牌設計就是還差這麼一點點,他們的影片還有平面照從杯子的設計到後來的呈現都已經有一致性的主題像是中國傳統文化,甚至於很大膽的跳脫傳統走向城市商業時尚風格or現代抽像美術館系列等等,還與國外設計師合作, 照片也請了洋妞在水都威尼斯拿著他們的杯子,在101也有專櫃走向奢侈品品牌的路線。站在亞洲品牌我覺得已經做得非常的好了,但他們這種高單價的產品一定要走向國際我就總是覺得還差一點點, 差一點點到底差在哪裡? 我想了很久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如果只是往中西文化共鳴這方面去想的話確實是有巨大的鴻溝,但這是一個死胡同我們是台灣人根本不可能了解外國人英國人在想什麼,我們沒有他們經歷過的成長過程因此很難產生文化共鳴,但別忘了文化共鳴就是來自生活,我們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我們忘了他,就像是魚在水裡游泳他不會知道什麼是水。

時尚流行不是只有洋妞遊泳池和BBQ,我對我們台灣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的不多,我騎腳踏車的興趣是因為小時候沒錢搭公車,從至交好友帶我衝浪打太極打自由搏擊純粹是好玩興趣與自我挑戰,我對自己了解不多我對台灣自己人的瞭解更是一無所知,因為我人在英國所以我想說要了解英國當地人的生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他們的廣告,而他們的超市百貨公司每個月都會發行雜誌,教你怎麼吃教你怎麼煮提示你該怎麼佈置的居家生活。重點來了,英國台灣行銷最大的差異就在於英國更重視生活環境的呈現,美食的照片他不單單只是用長鏡頭特寫食物,擺盤就代表了和什麼樣的人用餐,旁邊的裝飾品(像是蠟燭過聖誕節彩球)呈現了在什麼樣的情境,最不一樣的就是他們還花了很多的用心在經營背景,背景則呈現的不同族群的不同生活型態這是最難的,這不實的會提醒你的情感,辛苦你了該是要擁有它一下的時候了,可能是酒可能是食物可能是一張床。

寫這個文章主要是想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想要賣東西給外國人或是想建立自己的品牌,看到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就老要想往外太空跑那肯定會摔得很慘,外國人的想法是很直的,他們反而喜歡簡單的東西,把你們家的產品弄得像津津蘆筍汁的包裝一樣絕不是好事,而是大家都是人,生活上一定有共同的共鳴!

Monday, December 10, 2018

實體店面的衝擊



實體店面的衝擊


不只是台灣英國也是一樣實體店面面臨的壓力相當的大,除了僱用員工之外還有龐大的店面租金壓力,最大的衝擊其實是來自於網購,目前的主要消費方式已經轉成網購,對於實體店面更大的危機是每天過來的顧客超過一半以上是過來體驗他們要的產品然後再到網路上面購買,方便了他們的競爭對手賺錢,而開銷成本卻是他們自己在負擔。



舉一個例子,英國最繁華的購物大街地標Piccadilly circus旁邊的piccadilly street 有一間書店叫做 waterstone,他雖然是連鎖商店但就是piccadilly 這一間最特別, 走進去好像走進的古董書店有如置身於哈利波特的場景一般夢幻,有一次我和朋友去裡面逛街朋友看到了裡面的一本書很是喜歡,然後他手就賤賤的打開英國亞馬遜的網站現場訂了那一本書。當然他省下來好幾英磅,但我是覺得說這樣的書店經營不容易是需要去支持的, 如果書店倒掉收起來以後我們就再也不能來了,這樣子好東西不去支持他他就會變成回憶。

其實也是有實體店面經營很成功的,經營成功的話甚至於是使用者反其道而行,先在網路上面比價搜尋弄清楚產品的相關資訊與評價,再到實體店面購買也會有的。英國的John Lewis百貨公司就做得很好,這個年代全世界各地的百貨公司也都不好經營,但John Lewis 這間杰出的企業用非常好的服務品質硬是把客人拉回來。第一員工分紅分股,公司有賺錢員工也跟著賺所以員工在服務品質上面非常的好,不可能看到有臭臉。第二最低價比價保證,也就是只要在英國看到有更便宜的地方拿出證明他就會把多出的費用退給你,雖然以前台灣燦坤有做過這樣子的銷售手法,但是燦坤在展示方面採用的是雜貨店的展示方法,John Lewis每季都非常的用心佈置他們的櫥窗還有內部環境讓消費者有全新不同的體驗,我自己是如果可能的話我會盡量希望多走到他們店裡,因為感受真的不同。在商品方面他們有很多John Lewis自有品牌(也就是請外面的品牌or工廠代工但是是他們自己獨家規格有時可能更低價有時可能比品牌品質更好),或者是品牌商品在John Lewis店裡面才有的獨家規格(John Lewis exclude 獨家販售),你喜歡就非到他們那邊買來不可。第三,最後這個最厲害,品質保證,電子產品家電三年保證,你也可以花50和100多鎊買一個五年的保險,也就代表說你在他們那邊消費是絕對有保障的。在做出的三點這樣的保證第一和第二點的價值就會發揮出來,良好的服務和優質的體驗環境再加上別的地方沒辦法做出的產品保證保固,加上他們的競爭最低價保證,這樣他們會留下大量的優質消費者,並且在評論那邊做出好的評價,那種來店裡面體驗然後到亞馬遜下單的奧客他們也不需要在乎。而當消費者了解在John Lewis消費並沒有比較貴的時候(會員還可以積點),自然而然就會養成定期到他們網站或實體店面去購物的習慣,然後就上癮依賴不斷的消費!





人說通路是王道,要賣東西給7/11、大賣廠不容易,但由些觀點來看他們也是有脆弱的一面, 他們也是急需要有強而有力的競爭商品在價格競爭上面脫穎而出,其實只要商品本身夠強一樣可以再談判桌上面敲他們。